按照全新的中國節能遠景規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到2010年。中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由2005年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然而。無論是從能源使用的現狀分析,還是就節能的潛力而言,中國最終兌現節能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問題的提出:中國面臨"能源危機"
"電荒""煤荒""油荒""水荒"是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幾種極不安定因素,而且也無情地改寫了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豐富"的歷史標簽,中國的能源底牌因此大白于世。
--石油資源:據能源專家估計,我國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約為23億噸,僅可供開采14年左右,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幾乎要全部依靠進口。2006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1.4億噸,未來15年原油供需缺口將逐年加大。由于需求持續大幅提高而產量增速有限,到2020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都將達到55.8%-62.1%。一個靠大量進口石油的國家必定會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外匯支出。有計算顯示,由于2006年國際市場
原油價格的上漲,中國多掏了近 70億美元的外匯。
--
煤炭資源:我國能源資源結構以煤為主,占能源資源總量的75.2%。據預測,我國煤炭探明可利用儲量近2000億噸,如果按照年產25億噸原煤的速度推算還可以供應80年。即使我國有可觀的煤炭資源量,但優質資源卻很少。
--電力資源:目前,中國人均用電僅為世界平均用電的1/3。據國家電監會的監測,在正常年份,全國供電缺口基本在800億千瓦時左右,而在高峰期全國電力缺口大概在2500萬千瓦左右。盡管全國的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電。而每缺1度電,就會帶來7元的GDP損失。
--水資源:資料顯示,我國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嚴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業總產值的損失大約在2000億元;而近幾年農業每年缺水(近33億畝土地收成受影響)造成的損失在1500億元。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人均淡水資源量將會越來越少,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被列入嚴重缺水國家。
"能源危機"折射出了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病態"產業結構以及由此引致的畸形能源消費結構。2006年,我國鋼產量達4.62億噸,2007年將達到 4.66億噸,比上年增長10%;2006年。10種有色金屬增長了19.1%;氧化鋁增長11.2%;燒堿增長了7.7%:水泥增長18.9%。與之相對應,我國2006年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已達到64.3%,比2005年又提高了3.1個百分點。高耗能產品產量的快速增長直接拉動了近年來我國電力和能源消費的高增長。在長三角地區,一批批高能耗的大型制造業項目如石化、
鋼鐵等隨處可見,而為了解決這些企業的能耗問題,配套的熱電項目也隨之上馬,從而生成了高能耗項目加高污染能源項目的產業模式。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國不僅是耗能大國,更是一個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的國家 --能源利用總效率只有32%,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耗比先進國家高3倍,生產單位產品的能耗比國外高出50%至100%。其中,工業鍋爐平均熱效率只有 50%到60%,比國外低20至30個百分點;風機、水泵和
壓縮機的運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比國外低5至10個百分點。不僅如此,我國汽車發動機每百公里油耗的設計值比發達國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單車年耗油的實際值是2.28噸,比美國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不久前。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報告指出,低產值、高能耗的生產模式將造成國家未富而能源、環境先衰。
尷尬的現實:能源浪費十分驚人
燃油:私車過多,每輛車的乘客數量比起燃油耗費量來說顯得過于奢侈。汽車消費追求豪華型、大排量,社會普遍沒有側重公交事業的建設,結果導致燃油耗費嚴重,造成燃油稀缺。低技術含量及高浪費的消費方式,是當前我國石油消費存在的最根本問題。
煤炭:很多用煤企業生產方式粗放,浪費嚴重。目前全國煤礦資源回收率僅在40%左右,特別是小煤礦的回收率只有15%,從1980年至2000年,全國煤礦資源浪費280億噸。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國將有560億噸煤礦資源被浪費。
電力:室內能見度很好的上午,幾盞大吊燈毫無顧忌地開著;商場里冷氣大開,但門也大開,冷氣都可以跑到幾十米的遠處:形象工程的亮燈工程燈光徹夜不熄;電視機、VCD、空調等家用電器關機后仍處于待機狀態:多數家庭從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電器插頭拔掉;日常工作中,下班關閉電腦主機后不關顯示器、不關打印機電源開關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全國所有的辦公電腦下班后都如此"關閉",每年浪費的電將在12億度以上……這種浪費,讓來自發達國家,尤其是北歐國家的人士感到異常不解,責備我們在"奢侈地使用能源"。
建筑:住房消費追求大面積、高標準,樓層和室內設計不合理,每戶的居住面積過于寬大奢侈,建筑材料的節能性不好等等,每多一處建筑就多一份土地、水、電等方面的資源浪費。一些城市建設貪大求洋,尤其是中國各地許多形象工程的利用率低下,閑置期過長,造成土地、建筑成本等方面的浪費。
水資源:目前,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 8800多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全國約有7000萬人仍在飲用不符合飲用標準的地下水。由于不合理的開采,全國約有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水質下降;還呈現出由點向面、由城市向農村擴展的趨勢;已誘發46個城市發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全國還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 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
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源匱乏的國情面前,黨政機關的公務員們理應做社會各界和大眾的表率,然而。"政府是最慷慨的消費者"卻成了社會上對公務員的寫照。
北京市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家政府機關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機構的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達到9402千瓦時,相當于北京市居民488千瓦時的19倍。也就是說,一名政府公務人員 1天的最高耗電量,夠一個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電。也許,居民生活耗電與機關辦公耗電沒有什么直接可比性,但想到居民耗電器材林林總總,要比機關耗電器材多得多:居民生活幾乎全天候不間斷用電,而機關辦公只有每周五天,每天8小時(甚至不足)耗電。那么,這些"反差"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尤其是以"人均耗電量"這個小視角來觀察時,一個"浪費型機關"的形象就呈現在公眾面前。
也許我們的不少人還在做著如同民間故事 "聚寶盆"那樣的美夢:不斷向外拿,盆里的財富卻不見少。可現實會將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撕得粉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近提供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如果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約60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每年投產五六個大同煤礦,而這是根本無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