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海口。
這一天,海口下了一場少見的傾盆大雨。
正應了“見水生財”這句喜慶的老話。這一天,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對外宣布:洋浦保稅港區已獲國務院批準設立。
這是我國繼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和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之后,設立的第四個保稅港區,也是我國在華南地區設立的首個保稅港區。
這是一個曾經讓800萬海南人民期盼了20年的消息,也是足以令800萬海南人民感到振奮鼓舞的消息。
這一天,幾乎所有的海南人民都看到了:雨后的天空,悄然掛起了一道絢麗的彩虹……
編者按
圖為洋浦一名工人在碼頭工作時的情景。 本報記者 徐培 攝
海南再次站在對外開放的新的制高點上,受到世人的普遍關注。9月24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規劃建設面積9.206平方公里。這是我國繼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之后設立的第四個保稅港區,也是我國在華南地區設立的首個保稅港區。
10月11日,海南省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這個海南人民期盼已久的重大喜訊。省委常委、秘書長許俊代表省委作了講話。副省長姜斯憲介紹了洋浦保稅區基本情況。省領導和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海口海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據介紹,洋浦保稅港區發展定位于建成環北部灣地區面向東南亞最為開放的航運中心和石油、天然氣、化工原料、漿紙、紙制品、公共貨物保稅倉儲、中轉交易的物流中心以及化工下游產品出口加工基地。按照規劃,洋浦保稅港區將分三期開發建設,將于明年國慶節前首期封關運作,到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將累計完成 500億元,實現年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GDP300億元,港口吞吐量7000萬噸。
許俊說,海南今年喜事連連:國家海南島旅游綜合改革實驗區、農墾改革等重點改革項目以及東環鐵路、衛星發射基地等大型建設項目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洋浦保稅港區的批準設立,是海南擴大開放取得的重大成果,更是海南走向更加開放的一個新的起點。
洋浦保稅港區的設立賦予海南特區新的機遇和使命做“特”字文章 創新制高點
“利用洋浦獨特的區位優勢,對外發展與東盟各國的經濟合作關系,搶占東南亞國際航運和國際物流新的制高點,率先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放口岸,為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的順利推進積累經驗,對內加強于南方各口岸的航運合作,優勢互補,成為我國大陸面向東南亞經濟合作的橋頭堡,成為國際能源、資源進入國內市場的中轉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海南省政府副省長姜斯憲昨日在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闡述了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的重要戰略意義。
帶動海南經濟發展
姜斯憲說,建立洋浦保稅港區是帶動海南經濟發展的需要。洋浦是海南經濟特區中的特區,是海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龍頭,建立洋浦保稅港區,將會加快洋浦國際貿易、現代物流、港航產業和臨港工業的發展,全面推進行政、口岸、金融等管理體制以及循環經濟模式、自由貿易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有利于發揮洋浦在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中的帶動作用。
推進區域經濟發展
姜斯憲指出,設立洋浦保稅港區是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需要。
海南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最前沿。洋浦地處東南亞至東北亞國際海運主航線的中心位置,與越南隔海相望,與廣西出海口相連,與粵、港、澳發達地區相鄰,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泛珠三角區域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國務院批準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將為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推進國家環北部灣經濟發展戰略,發展華南特別是環北部灣地區面向東南亞的國際航運和物流發揮重要作用。
洋浦保稅港區將成為我國面向東盟的橋頭堡。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于2010年前建成。東盟10國中有9國臨海,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將主要通過海上運輸實現。2004年,我國與東盟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2008年將突破2000億美元,增長速度之快,發展潛力之大,令決策高層矚目。
服務國家能源戰略
據介紹,洋浦開發區是環北部灣地區建立樞紐港的最佳選擇,現已建成中國南部唯一的30萬噸級原油碼頭,同時洋浦也是距南海油氣天然氣資源開發區域最近的天然避風深水良港。
設立洋浦保稅港區,既可作為南海油氣資源開發的后勤保障基地,又可以為國際國內原油及天然氣貿易提供國際采購、國際配送、保稅倉儲、保稅加工以及開采船舶的維修、補給等便捷服務,有利于將洋浦建成我國南方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儲備基地,從而支持和服務于國家的能源戰略。
洋浦保稅港區將發展成我國以石油、化工產品為主的區域性航運和物流中心。洋浦作為我國南方大型石化基地的框架已經形成,目前年加工原油800萬噸,油品年進出港量達到1500萬噸。正在洽談建設1000萬立方石油商業儲備基地。
屆時,洋浦保稅港區將成為我國南部地區以石油為主要業務的國際性航運和物流中心,國際市場輻射到東南亞及東北亞。
世界著名的化學品儲運公司將投資5億美元,建設8個8-10萬噸級化學品碼頭,100萬立方米化學品儲罐的亞洲化學品儲藏、中轉基地。基地建成后,年周轉化學品將達1000萬噸,其貨源來自世界各地,市場目標為整個東亞地區。
此外,洋浦保稅港區將發展成我國重要的石化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除了800萬噸煉油項目已經投產外,洋浦開發區內建成的化工項目有10萬噸苯乙烯;準備動工的有10萬噸聚苯乙烯、23萬噸特種油基礎油、20萬噸燃料乙醇、30萬噸醋酸、150萬噸烯烴、60萬噸PX、90萬噸PTA等;洋浦100萬噸乙烯項目已經列入國家“十一五”計劃。依托洋浦大型石化基地的全面建成及石化產業鏈的不斷延伸,洋浦保稅港區將發展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國際性石化產品出口加工基地。
5年投資洋浦保稅港區500億 回報稅收120億
到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完成500億元,實現年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GDP300億元、稅收總額120億元(含海關稅收)、地方財政收入20億元、港口吞吐量7000萬噸。這是洋浦保稅港區將給海南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回報”。
據介紹,海南洋浦保稅港區主要規劃為4大基本功能區:港口作業區、倉儲物流中轉區、出口加工區、研發加工制造區。她將在比照執行已批準的保稅港區相關政策基礎上,參照國際慣例,積極探索和先行先試更為開放的管理政策,尤其是油、氣、化工原料儲運交易的管理政策。其發展定位是:建成環北部灣地區面向東南亞最為開放的航運中心和石油、天然氣、化工原料、漿紙、紙制品、公共貨物保稅倉儲、中轉交易的物流中心以及化工下游產品出口加工基地。
據了解,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洋浦保稅港區獲批后一年內,要按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有關規定完成保稅港區隔離監管設施的建設,通過海關總署和相關部委的驗收后才開始封關運行。為加快保稅港區建設,盡早發揮其效應,我省按照“統一規劃、一次報批,分步實施,分期驗收”原則,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規定程序履行具體用地報批手續,周密擬定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的建設實施方案,在合理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前提下,分三期進行建設,其中一期建設面積為2.5平方公里,確保在明年國慶節前通過國家驗收,封關運作。二期建設面積為4.7063平方公里,三期建設面積為2平方公里。
150天申報成功洋浦憑何脫穎而出?
五大優勢奠定基礎
2007年4月27日,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關于設立洋浦保稅港區的請示》。9月3日,海關總署等十部(委、署、局)聯合上報國務院《關于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的請示》。9月24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洋浦保稅港區的批復》。不到5個月的時間,設立洋浦保稅港區報批工作圓滿完成。
150天申報成功
今年3月,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衛留成書記、羅保銘省長就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等問題拜訪了海關總署領導。4月中旬,海關總署盛光祖副署長帶隊來海南,就海南省進一步擴大開放、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海口保稅區遷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4月27日,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關于設立洋浦保稅港區的請示》。
8月6日止,海關總署收到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外管局等九部(委、局)同意設立洋浦保稅港區的復函。海關總署征求各部門意見階段工作順利完成。
9月3日,海關總署等十部(委、署、局)聯合上報國務院《關于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的請示》。
9月24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洋浦保稅港區的批復》,設立洋浦保稅港區報批工作圓滿完成。
設立保稅港區的審批工作涉及到國務院十部(委、署、局)。經過國務院十部(委、署、局)嚴格把關,審慎論證,國務院科學決策,同意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體現了中央領導和國務院各部門對海南特區創新經濟發展體制和機制,構筑特區新優勢,迅速發展特區經濟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
洋浦為何能脫穎而出?
在海南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關于設立洋浦保稅港區的請示》的同時,青島港、深圳鹽田港等也正在進行緊張的保稅港區報批工作。就目前的硬件設施及配套看,洋浦顯然遜色于上述四個競爭對手。那么,洋浦依靠哪些優勢脫穎而出呢?
“首先是政治優勢。洋浦經濟開發區是經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國務院于1992年3月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十幾年來,中央領導同志始終十分關心支持洋浦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等同志先后親臨洋浦開發區視察指導,有力地推動了洋浦開發區的發展。”有關人士表示。
2006年底,胡錦濤總書記指示海南省要在“特”字上作好文章,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和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2007年“兩會” 期間,溫家寶總理對海南發展寄予厚望,提出海南要建成“綠色之島、開放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省委、省政府經過深入研究,認為海南進一步擴大開放,應首先從洋浦取得突破;建立洋浦保稅港區也正是貫徹總書記的指示,做足做好“特”字文章,實現海南進一步擴大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現實有效的措施。
2007年4月26日,衛留成書記在省五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提出:“建立洋浦保稅港區,使之成為海南對外開放新的制高點”。
洋浦管理局相關資料也顯示,洋浦經濟開發區作為海南省的國家級開發區,具有建設大型臨海資源型工業基地的諸多優勢:
一是優越的區位條件,洋浦位于東南亞至東北亞國際航運主航線的中心位置,處在我國面向東南亞的最前沿,是我國靠南海石油開發區域最近的臨港工業區。二是優良的建港條件,洋浦半島350多平方公里,臨海陸域平緩,深水岸線長約50公里,可建1-30萬噸碼頭泊位80多個,具有環北部灣地區建立大型港口的最佳條件,已建成中國南部唯一的30萬噸級碼頭;洋浦港水深、不淤、避風,是海南島目前最好的深水良港。三是資源優勢,近海有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周邊有石英砂等礦產資源;同時具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和較大的環境容量。四是適宜開發的土地條件,洋浦半島基本不宜農耕,荒地多而人口少。開發區規劃的69平方公里土地基本上為荒地,有廣闊的建設用地發展空間;洋浦半島地勢平坦,標高適當,基巖裸露,地基穩固,承載力高,建筑成本低,適宜發展大型工業,是理想的工業用地。五是獨特的政策優勢,洋浦是全國唯一享受保稅區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經國務院批準,洋浦土地開發模式由外商主導開發轉變為政府主導開發,為加快完善洋浦投資環境創造了條件。
此外,洋浦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近年來,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在建和投產工業項目30多個,漿紙、油氣化工、電力等主導產業初步形成,項目進展順利。開發區已建成800萬噸煉油、100萬噸木漿、86萬千瓦電廠及8萬噸苯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160萬噸文化用紙、20萬噸衛生紙等項目。
即將開工建設的項目有10萬噸聚苯乙烯、23萬噸基礎油等;正在推進的項目有150萬噸烯烴、60萬噸PX、90萬噸的PTA、300萬噸的LNG、1000萬噸石油商業儲備、液體化學品碼頭及100萬立方米液體化學品儲藏基地。另外,100萬噸乙烯項目有望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
解讀洋浦發展關鍵詞
關鍵詞:洋浦夢想
洋浦,自古以來就是一塊不毛之地,遍地是仙人掌和石頭,是典型的“三多三少三難”之地:荒地多耕地少、石頭多村莊少、仙人掌多經濟林少,行路難、用水難、照明難。
一個多世紀來,不少偉人都“繪”過開發洋浦的藍圖。早在1887年,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提出了建設洋浦港的設想。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概念·治國方略》中首次提出在海南島洋浦地區建港和開發的計劃,將洋浦港列入未來中國的大港之一。上個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在討論國家經濟計劃時,把洋浦港列為中國未來200個萬噸級泊位碼頭之一。
當改革的春風在中國大地吹起,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之路便越走越寬。1988年,這股春風很快吹到了遠在中國最南邊的洋浦灣,這一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將洋浦規劃為港口工業城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1992年3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中國首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區就此誕生了。
無奈洋浦“生不逢時”。1989年遇上爭論,1992年開始起步,花3年時間完成基本建設,卻正撞上國內的治理整頓、銀根緊縮,隨后1997年又遭遇東南亞金融危機。洋浦一再錯失良機。
關鍵詞:洋浦風波
對于開發區設立之初的“洋浦風波”,人們記憶猶新。
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辦大特區,擁有天然深水良港的洋浦成為海南開發建設的“排頭兵”。同年12月,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向中央請示:將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權,一次性出讓給外商成片開發,期限為70年。當時,這一大面積出讓土地使用權、由外商成片投資開發的“洋浦模式”,被海內外輿論看成是中國政府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舉措。
1989年3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張維等五位政協委員對海南引進外資成片開發洋浦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有損我國主權。發言對海南省政府向日本人以低廉地價長期出租洋浦大片國土提出異議,會上有270名政協代表簽名附議。由于當時對這種開發模式認知不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史稱“洋浦風波”。
1989年4月28日,鄧小平在中共海南省委關于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的匯報材料上批示:“我最近了解情況后,認為海南省委的決策是正確的,機會難得,不宜拖延,但須向黨外不同意者說清楚。手續要迅速周全。”就是鄧小平有關洋浦批示的這48個字平定了“洋浦風波”。
1992年12月7日,《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條例》由海南省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正式頒布。1993年4月10日,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1998年6月,于元平將熊谷組出售給光大集團,并易名為香港建設,控股海南洋浦土地開發有限公司。2005年9月28日,重組海南洋浦土地開發有限公司協議在海口簽約,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成為最大股東。
從外商主導到政府主導,洋浦歷經了一次重大的開發模式轉變,走過了一段艱辛的路程。
關鍵詞:領導關懷
1990年5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在聽取海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匯報后明確表示:這是一件好事,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非常支持。洋浦港的自然條件很好,應該積極開發。在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關心和支持下,1992年3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并賦予洋浦經濟開發區比其它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更加優惠的政策。洋浦經濟開發區成為我國唯一享受保稅區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
十幾年來,中央領導同志始終十分關心支持洋浦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李鵬、朱镕基、李嵐清等同志先后親臨洋浦開發區視察指導,有力地推動了洋浦的發展。
相關鏈接
保稅港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口岸港區和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保稅港區是我國繼設立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之后,開放層次最高的一種經濟區域開放模式。這是我國目前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區位優勢最顯著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2005年6月22日,保稅港區在我國首次出現,國務院批準設立了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上海洋山保稅港區,保稅港區政策出臺。2006年8月31日,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設立;同日,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也獲批設立。9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目前為止,中國大陸設立的保稅港區共有4個。
保稅港區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主要稅收政策為: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并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保稅港區實行封閉管理,參照出口加工區的標準建設隔離監管設施。保稅港區內可以開展存儲進出口貨物和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的貨物;對外貿易,包括國際轉口貿易;國際采購、分銷和配送;國際中轉;檢測和售后服務維修等業務活動。
四個保稅港區,上海港定位為“國際航運中心”,天津港定位在“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港定位于“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洋浦港定位于“東南亞國際航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