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也有煩心事。
“氣價非常低,2008年國內天然氣(
LNG)平均出廠價只有0.93元/立方米,折合
原油價格相當于21美元/桶,僅為原油現價的18%。”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
中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副總經理馬新華在7月4日結束的“全球智庫峰會中國能源高峰論壇”上,第一個打響天然氣漲價的口水戰。但也在參會的中國石化股份總裁王天普、中國
海洋石油總經理傅成玉因為兩家企業市場占有份額加起來不過百分之十幾,因而對此話題并不“感冒”。
成品油漲價上,人們已清晰看到壟斷巨頭借助市場地位要挾政令的影子,天然氣會否成為第二個成品油市場?占據國內天然氣供銷市場份額達75%的中石油,為何在天然氣漲價議案上淪為孤家寡人,沒有兄弟單位支持?
寡頭深受獨大之累
“眾人拾柴火焰高,”沒有
中石化、
中海油幫忙,中石油在一股獨大的天然氣漲價事宜上,勢單力薄。
2008年中石油天然氣產量6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8%,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作為國內最大的天然氣提供商,產量超過全國產量的70%以上。
馬新華對天然氣價格非常憂慮:“最大問題就是氣價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國內氣價偏低,2008年國內天然氣的平均出廠價只有0.93元,而國際天然氣貿易的價格遠高于國內價格。從2010年開始進口氣源在兩塊錢以上,輸到中國中部地區價格在2.5元左右,是目前價格的兩倍以上。價格問題將造成國內的銷售有很大的問題。”中石油正在力推天然氣提價。
為了達到漲價預期,中石油經常拿中石化主打產品之一的液化石油氣(LPG)價格與天然氣(LNG)價格進行對比。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研究所負責人戴家權通過熱值換算對比說,LPG按熱值換算成天然氣的價格高達2.5元/立方米,燃油換算成本則為2.4元。更有甚者,熱值換算發現,天然氣價格居然比煤炭還低,這讓市場份額占據近80%的中石油深感委屈。
“其他公司的量非常小,因此在天然氣漲價事宜上,中石油的確一直在扮演獨行俠的角色。”戴家權稱,但中石化作為國內最大石油煉化企業,其LPG產品的規模和市場份額也達到60%,但國家自2006年起已經逐步放開對LPG價格管制,使其目前已經與國內成品
油價格實現接軌。
而目前天然氣國內城市入戶普及率已達到60%,是否漲價、每次漲多少就更加值得發改委權衡。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指出,天然氣價格問題最根本的不是簡單漲價,而是如何確定天然氣與原油或成品油之間的比價關系。眼下國家對天然氣價格高度鉗制,主因也是長期以來天然氣沒有與成品油價格形成聯動機制。“從價格形成歷史看,上世紀末期LPG大量普及,但天然氣管網和
西氣東輸工程僅僅在建設,現在后者市場占有率提高了,價格不可能馬上就與成品油實現聯動。”
戴家權透露,當中石油在天然氣領域一股獨大的寡頭地位,遭遇到完全實施行政價格管制的現實窘境,這種壟斷更多是一種責任與鐐銬。
引強入圍迂回推價
每年引入高價氣源達300億立方米的舉措,雖為國家戰略,更多也將為中石油穩步推動天然氣漲價鋪墊消費基礎。
“300億立方米相對2008年617億元的自有產量而言,意味中石油從2010年起,向國內供應的氣源中將有30%以上屬于高價氣源。”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信息部主任岳來群博士稱,中石油這著妙棋對紓解自產氣源供應壓力以及提高國內民眾接受高價氣源的適應能力都大有裨益。
國家戰略積極鼓勵通過西氣東輸管網大規模引進中亞及俄羅斯氣源,以紓解國內日益膨脹的天然氣需求量。《中國經營報》記者從中石油集團規劃計劃部有關人士處獲知,中石油西氣東輸項目除一線、二線已經全面啟動,未來三線、四線也已開始規劃論證,其中三線氣源主要考慮進口氣源,數量也是300億立方米,意在進一步擴大進口氣源規模,促使國家在鼓勵使用清潔能源的同時,也讓高氣價逐步深入人心。
“如何消化進口高價氣源的漲價報告早已經打上去了,預期年內就有政策出臺。”該人士稱,中石油旗下多數油田均伴生有優勢氣田,故提高氣價對增加企業盈利和改善財務狀況均會產生直接作用。戴家權推測,完全將成本價是國內市價兩倍的進口氣源轉嫁給國內民眾,顯然行不通,而一味讓國產氣源低價發售也有損國家利益,故預期年內國家有關部門會針對天然氣價出臺折中方案,進行平衡處理。
“漲價的大方向是對的,但中石油一方面是國家壟斷機器,另一方面又是公眾上市公司,角色的雙面性導致民眾一直在猜疑是否壟斷機器綁架了國家權力。”岳來群稱,在一股獨大的寡頭推價過程中,決策機構必須算清楚國產天然氣的成本賬。
“可以說中石油引強入圍的推價戰略即將奏效,也將大幅提高國內天然氣終端價格,但國家在考慮天然氣定價機制方面,必須甄別什么樣的氣源確定什么樣的價位,而不能國產進口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效仿成品油定價,形成類似大公司專政的價格綁架機制。”岳來群稱。
有專家推算說,國產天然氣價每提高0.1元,中石油將直接獲益30億元,而眼下國內天然氣提價預期空間在0.5元以上,意味中石油2010年起每年就額外增收150億元。這或許正是中石油執意喊價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