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變柴油 生物技術來幫忙
江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
"能源模本"解讀
把"地溝油"變成柴油、以秸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把這些看似毫無用處的城鄉廢棄物變廢為寶的確神奇,但它恰恰成為了現實。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徐虹教授為首的生物煉制化學品團隊榮獲江蘇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他們獲得殊榮的理由正是掌握了上述"點石成金"的生物能源技術。生物能源技術究竟有多神奇?江蘇發展生物能源產業進展如何?帶著種種疑問,記者昨日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請他們為江蘇發展類似生物能源這樣的綠色能源指點迷津。
本報記者 王琦 通訊員 楊芳 王梅
"地溝油"變柴油
拉動產業經濟
提到生物能源,就必須要說到生物質產業。徐虹告訴記者,生物質產業是指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質,如農作物、林木等植物及其殘體、衍生的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以及利用荒山荒坡、鹽堿地等邊際土地或水面種植的專用能源植物為料,通過工業技術加工轉化,生產生物基產品、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的一種新興產業。它是農業和工業等多行業有機結合的新型產業,是循環經濟的典范,已經成為國際科學界、企業界普遍關注的熱點。
據了解,徐虹和她的科研創新團隊今年以來圍繞著生物質產業共申報國家級項目10項。承接企業項目12項,總共金額超過3000萬元,而形成了產業化運作的就是南京清江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這個總投資3億元、年產75萬噸生物柴油的基地已經正式生產"出油"。最令人稱奇的是,它所生產的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竟是"地溝油"。那么,到底什么叫生物柴油呢?中石化南京工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南京工業大學黃和教授解釋說,生物柴油, 其實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它是將植物油、動物油、廢餐飲油等原料油與甲醇(或乙醇)經酯交換反應而得的長鏈脂肪酸甲(乙)酯,這種物質是一種無毒、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的清潔燃料,能與柴油以任意比例混合或直接在柴油機上使用。
清江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關人士稱,地溝油是餐飲企業產生的廢棄油脂之一,一般直接流入下水道。有關地溝油被黑心商販加工冒充食用油危害人們健康的報道曾見諸報端。該項目采用國內最新技術,讓地溝油變廢為寶成為汽車"口糧",可謂讓地溝油走上了"正途"。清江公司日前已與南京市各區泔水油收購單位聯系,每年可"吃掉"一萬噸左右含水量較低的地溝油。除此以外,他們的原料還有棉籽油和棕櫚油等非食用性植物油。
除了生物柴油外,南工大科研團隊的教授們還把研究觸角伸到了以秸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秸稈氣化進行發電等多個生物能源領域,均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徐虹教授告訴記者,就像石油可以煉制出汽油、柴油、煤油等一樣,生物質加工也可以通過生物煉制實現綜合利用,拉長產業鏈。糧食、秸稈都要用。玉米能用,玉米芯和玉米秸稈也能用。既要生產酒精,用來做乙醇汽油和乙烯等化學品,還要生產乳酸、丁二酸、丁二烯,用來做塑料、做合成橡膠。"生物技術做得好,秸稈、玉米芯等完全可以替代石油!"徐虹對生物能源技術的前景十分看好。
江蘇發展生物能源勢在必行
"江蘇發展生物能源不是需要而是必要,可以說是勢在必行!"一位專家對江蘇發展生物能源技術充滿信心。根據徐虹教授撰寫的"江蘇省生物質利用產業發展綜述"報告,近年來江蘇利用了全國1%的土地資源,不足全國1%的能源資源儲量創造了全國10%的GDP。經濟發展的同時江蘇面臨的資源、能源與環境壓力日趨嚴重,石油及化石資源的取代及真正的實現循環經濟是江蘇必須考慮的問題。
據了解,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費大省。"十五"時期全省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達到1.1,如果延續現在的能耗水平,2010年全省能源需求總量將增加到2.2億噸左右,電力需求將增加到3400億千瓦時左右,約增長70%。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容量將成為江蘇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有關專家在經過科學論證后表示,發展生物能源產業非常適合江蘇省情。
南京工業大學校長,歐陽平凱院士指出,江蘇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很少,但水資源很豐富,陽光資源很充足,發展生物質產業非常適合江蘇省情。江蘇的生物質產業在兩個方向大有文章可做:一是糧、草并用開發生物質資源和能源,二是開發城鎮污水做天然氣。
值得慶幸的是,江蘇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支持生物質產業的發展,在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中,要將生物柴油、生物基燃料酒精等列入在未來幾年中江蘇省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同時將大力推廣秸稈發電和沼氣利用作為全省加快能源建設步伐、合理調整能源布局結構和能源供給結構的有效措施也寫入了綱要。
在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官方網站上,記者注意到生物能源有了專門的項目網頁,在網頁上清晰地顯示:從去年到今年,兩年不到的時間里,江蘇省發展了十多個諸如"稻殼發電"、秸稈氣化工程生物能源項目,可謂發展勢頭迅猛。
發展生物能源江蘇有三大優勢
在徐虹的生物能源發展綜述報告中,歸納了江蘇發展生物能源的三大優勢。優勢一,蘇北經濟相對落后,但生物質資源潛力巨大,蘇北平原地區具有充沛的水資源和陽光資源,氣候溫和,適宜農業機械化作業,可以發展高能作物種植,為發展生物質產業提供廉價原料;優勢二,江蘇省主要農業后備資源——海涂資源、丘陵山區資源及中低產田,占全省土地資源總面積的48%,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土地資源種植耐鹽堿、耐干旱、營養需求簡單的高生物量作物,非糧食類的生物質生產總量可望達到相當于2億噸標煤/年的水平;優勢三,江蘇擁有大量的內陸水域、湖泊,也可以大量發展油藻和其他水生油料植物,像美國目前已經開發出含油量超過60%的工程微藻,每畝產品可以生產2噸以上生物柴油。在運輸方面,江蘇位于長三角,港口貿易相當活躍,油脂加工企業規模大,為眾多廉價油料作物的流入提供了物流上的便利。
此外,江蘇在生物柴油等生物技術研發力量的優勢明顯。東南大學采用創新工藝制備生物柴油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林科院南京林化所獲得了"天然油脂制備生物柴油"與"天然松香制備生物柴油"兩項專利;此外,還有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等生物柴油的研發機構,均具有較強的生物柴油研發能力。
對話權威專家
暢談生物能源開發瓶頸
作為生物技術創新科研團隊的領軍人物,徐虹教授對于生物質產業開發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記者就相關問題與她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徐教授,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高校界,那么生物能源開發有沒有遇到相似的問題呢?
徐虹:我想,轉化率低的問題說到底還是技術問題,一項科研成果從起步到發展再到成熟,這本身就需要一個時間,生物能源開發也是如此,一項技術能否走向市場關鍵是技術的成熟程度,生物能源也不例外。
記者:目前各地都在進行生物能源技術研究,那么市場化程度如何?
徐虹:我想說得是,生物能源仍然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很多技術難關有待攻克,所以目前的生物能源項目單從市場盈利上還不好說,但它的環保意義是第一位的,也是今后的世界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發展方向。
記者:生物能源目前還遇到哪些發展瓶頸呢?
徐虹:單從江蘇省來看,原料資源尚不落實,受糧食資源不足的制約,目前以玉米等糧食原料的生物燃料生產已不具備再擴大規模的資源條件。此外,技術產業化基礎薄弱,要實現大規模生產,還需要在生產工藝和產業組織等方面做大量工作。以廢棄或回收動植物油的技術較為成熟,但發展潛力有限。
記者:既然有著諸多的困難,那么您對江蘇發展生物能源還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徐虹:針對江蘇省當前的產業基礎及資源優勢,建議江蘇省生物質利用產業的發展重點從以下兩個領域進行:一是生物制造業領域,重點發展利用可再生生物質原料,生產大宗化工品、精細化工產品、高分子材料和生物農藥。二是生物能源領域,發展以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質發電和沼氣等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