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一流業績,樹合作典范。”5月18日,在惠州油田成立25周年之際,曾在油田擔任中方首席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發來了祝詞。這十個字既是對惠州油田過去成績的肯定,又是對油田未來發展的期盼和勉勵。
5月18日,惠州油田合作三方石油公司代表、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領導、曾在惠州油田和南海東部公司工作過的老領導與老員工在深圳灣共聚一堂,為油田慶祝生日,共同回憶惠州油田25年的輝煌歷程。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沿海大陸架對外開放的消息使世界多家著名石油公司將目光投向了具有“中國的波斯灣”之稱的珠江口盆地。
在第一輪招標中,意大利阿吉普中國公司(現已更名為埃尼中國有限公司)、美國雪佛龍海外石油有限公司和德士古中國公司(2004年,兩家公司合并后更名為雪佛龍德士古中國能源公司)三家公司聯合組團,與中國海油簽訂了16/08合同區塊合同,并建立了境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多國多方合作機構。
惠州21-1油田于1985年被發現,成為南海東部第一個開發、投產的油田,為探索適合中國海洋石油的對外合作之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5年來,惠州油田對外合作屢創佳績。
“我們來數數,惠州油田創下了中國海洋石油乃至世界海洋石油界的多少個‘第一’。”慶典上,不知誰的一個提議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惠州油田是南海東部最早的對外合作油田,也是第一個由中國海油與外國合作者聯合作業的合作油田,南海東部第一口產油井和產氣井均誕生在惠州油田。”一位年齡較大的老領導一口氣說了好幾個“第一”。
“現在,惠州油田群是中國海油累計產油最多的油田群。”另外一位員工補充道。
惠州油田的發展歷程還匯聚了中國海洋石油事業的諸多首創:
“第一次把油藏評價、工程評價和經濟評價結合起來應用于勘探階段。”
“第一次運用高速開采概念設計開發井網和使用水下井口。”
“第一次采用綜合生產平臺加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開發方案。”
“第一個運用滾動勘探、聯合開發方式不斷擴大油田規模并取得優異成績的油田。”惠州油田創下的一個個“第一”讓人豪情頓生。惠州油田不僅盛產油氣,還盛產人才,被稱為“中國海油的黃埔軍校”。
25年來,為惠州油田工作過的員工總數已經超過1000名,其中外方員工約250名。在對外合作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精英人才走出惠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他們的身影不僅出現在中國海的各個油田、出現在中國海油總部,還出現在各外國石油總公司駐華分部甚至外國石油公司總部。
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代總經理劉再生表示:“這些從惠州油田走出來的業界精英不但把三家石油公司的先進技術進行推廣,而且把雙贏互利的合作理念帶到了新的崗位和新的單位。”
“多年來,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進行過持久激烈的討論,但最后我們都能達成共識。大家都在為創造良好經濟效益這一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雙贏合作理念在這里生根開花。”劉再生說。
“我們的重大投資表明雪佛龍一直在致力于加強與中國海油的合作,大力促進惠州油田的發展。”慶典上,雪佛龍中國能源總裁I. Taureka說。雪佛龍在惠州油田的總投資額在2008年底已達20億美元。
“源源不斷的投資、開發方案的創新和高新技術的靈活運用,使得一些小油田、邊際油田得到了開發。”慶典現場,惠州油田總裁蔣清欣慰地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