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夜間到8日上午,一場最大風力達11級的暴風襲擊新疆油田。大風導致供電閃停、設備停運,影響當天油量2250噸。由于預案到位、組織有序、措施得力,這次暴風造成的損失,是新疆油田遭遇此等級大風后最小的一次。
3月7日上午11時,克拉瑪依市氣象臺發布大風強降溫預報。
“接到預報,新疆油田公司及各基層單位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派專人具體指揮抗風工作,生產運行人員24小時在崗溝通協調……”生產運行處應急辦主任呂新告訴記者。
新疆油田在加強安全風險辨識基礎上,取消野外動火、動土、高空等作業,做好已啟動的鉆井和大修隊伍的加固、保溫和防風工作,加強運輸管控和后勤保障,應急搶修隊伍隨時待命。
3月7日23時,油區陸續起風,8日2時20分風力達到峰值——11級。
大風導致油區停電停抽。3月8日4時,為及時啟抽,將暴風給油田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風力稍降,各作業區員工借助照明燈、防爆手電筒等工具,奔赴一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逐臺啟動抽油機。
此次暴風,給供電系統帶來很大沖擊。大風造成11個采油廠及作業區供電線路閃停,93臺稠油熱采鍋爐停爐,7923口油井停產,影響當天油量2250噸。
“這些年,通過采用環網供電、更新部分配電變壓器等設備措施,油田供電系統抗風能力得到提高。”生產運行處楊偉科長說。盡管如此,新疆油田仍有許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設備和老線路,抗風能力較弱。
8日上午,由56人組成的13個供電應急小組,分別對油區的供電故障進行搶修。經過24小時的全力搶修,當天23時所有電路恢復供電。
“與以前相比,這次風力大但損失不算大。這得益于新疆油田在應急預案的制定、實施與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在狂風肆虐中,始終堅守崗位、負責值班的新疆油田生產運行處副處長吳遠倫說。
近年來,新疆油田應急管理工作堅持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針對油田實際和應急管理薄弱環節,新疆油田加強應急指導、培訓和演練,強化三級預案完善,規范應急程序,不斷完善應急機構、應急體系、應急平臺建設。
這個油田打破部門專業界限,銜接、統籌、調動各種資源,形成生產運行應急協調指揮、工程技術部門支持、安全環保部門日常管理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構建“1+19”預案體系框架、“四個一”的應急演練模式(公司級每年一次,廠級每季度一次,站隊級每月一次,班組每周一次),從而使應急管理更趨科學化、制度化和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