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
油價自每桶140美元水平大幅回落到40美元左右,呼吁中國“逢低吸納”、增加石油儲備的呼聲不絕于耳。而這個議題也成為“兩會”上的熱點議題。眾多代表、委員提交了相關提案、議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
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前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王基銘就提出了《抓住國際低油價機遇,努力降低資源成本》的提案。
王基銘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恰逢難得的油價超低位時期,應該利用這個機遇加大我國石油戰略儲備。而具體的做法,除了充分利用目前已經建成的一期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基地,抓緊建設二期儲備基地之外,能源企業和民間原油儲備的積極性也要充分的調動起來。
而在長遠來看,則要在加大原有戰略儲備的同時,繼續推進石油化工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才是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途徑。油價超低位機遇
記者:目前我國石油戰略儲備的情況是怎樣的?
王基銘:我國是一個油氣資源相對較缺乏的國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增量國。2008年我國進口原油17888萬噸,對外依存度48%,使用外匯1293億美元。
目前,美國石油儲備量大幅增加,創歷史最高水平。截至2009年2月初,美國石油戰略儲備超過7億桶,商業原
油庫存達3.5億桶,可以使用150天,創了歷史新高。歐佩克為保值,截至今年1月底,也估計有7000萬桶至8000萬桶原油儲存在海上約40艘巨型油輪上;俄羅斯也增加庫存1600萬桶。而我國目前的戰略儲備只可以使用大概一個月的時間。
記者:我國原油戰略儲備達到什么程度比較適合?
王基銘:我國的儲備在3個月左右是比較合理的。為此,有關部門也已經及時采取了措施。目前,中國已建成的一期4個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已經開始投入使用,開展儲油。同時,二期的8個石油儲備基地建設也將盡快啟動,這都是十分得當的。
記者:為什么現在是擴大原油戰略儲備的好時機?
王基銘:在2008年,國際
原油價格出現“過山車”般大幅震蕩,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高達147美元/桶,達歷史最高價位。金融海嘯發生以后,油價開始出現大幅下降。自去年11月至今,全球油價在33美元/桶-45美元/桶區間震蕩。這是十分難得的油價超低位時期。
對我國大多數油田來說,目前
國際油價已遠低于
勘探開發成本。據大多數機構預測,今年平均油價將在50美元/桶~70美元/桶之間,上半年油價處于低位,下半年將回升。因此,抓住國際低油價的機遇,是我們降低資源成本的難得良機。
另外,我國的外匯儲備目前也比較充足,可以拿一部分錢出來,一方面幫助石油石化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加大原油儲備。
擴大石油儲備空間
記者:要加大原油的儲備,就必將對我國現有的石油戰略儲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達到這些要求,可以有哪些途徑?
王基銘:首先還是要盡快完善我們現有的石油儲備基地。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一期4個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已經投入使用,大概總數有1500萬立方米,F在的任務是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二期戰略儲備基地。二期目前的規劃大概是4600萬立方米,建成之后,兩個儲備基地就可以達到使用3個月左右的儲備量。 、
同時,目前也是鋼材等原材料的低價時期,更有利于加快儲備基地的建設,F在的策略應該是一期要充分利用,二期要加快建設,爭取在近兩年能源價格還較低的區間內建成使用。
記者:除了國家的石油儲備基地之外,能源企業可以參與到儲備行動中來么?
王基銘:是的,除了石油儲備基地之外,還要加大企業商業儲備量,除了原油罐庫容外,重油罐也是可以存放原油的。隨著原油加工深度提高,重油量大幅減少,原來重油罐庫容是有富余的。像
中石油、
中石化這樣的企業,完全可以把商業的儲備充分利用起來。
在當前的油價區間內,不必特別注重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長,可加大進口原油的量以彌補國內消費的需要。例如,中石化目前原油平均成本約38美元/桶左右,因此,在40美元/桶左右階段原油多進口是合適的。因此,我建議短期內減少高成本、邊緣油田的開發和生產,這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原油供應安全性都有利。
另外,也可啟動民間原油儲備,即所謂的“藏油于民”。但是這操作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一定要在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的情況下才可以推行。例如國家可以通過租賃民營油企閑置的儲油罐,來進行石油儲備,所有權是國家的,企業不可以隨意支配,而國家也會支付相應的代儲費。這是一個比較可行的途徑。
能源行業需及時調整結構
記者:加大石油戰略儲備和我國石化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是否相違背呢?
王基銘:完全不是相違背的,反而應該是“用兩條腿走路”,短期內應該抓住機遇,加強石油戰略儲備,而從中長期來看,走出去,拓寬資源,這才是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途徑。而當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資產縮水、貨幣流動性差的機遇,也是我們加強“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的力度和步伐的良好時機。
記者:有代表提出的“建立海外能源風險勘探基金”的提議,你有什么看法?
王基銘:海外能源風險勘探基金可以設立,有這樣的一個基金當然很好。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目前進行海外能源風險勘探等項目最大的困難并不是資金方面的,而是激烈的競爭。包括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的競爭。因為同樣的一個項目招標,會引起很多國家的注意。
記者:在當前的形勢下,除了加大國家能源戰略儲備之外,對于石油化工行業,最主要的任務是什么?
王基銘:對于石油、石化行業,目前的關鍵是看市場的需求,看輕工、紡織、
鋼鐵、汽車等行業的終端消費是否可以上來。終端消費在國家4萬億投資的刺激下肯定會上來,但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覺得今年上半年還比較難,下半年三季度以后會有起色,明年會更好。
在目前的形勢下,行業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結構的調整上來,利用這個機會加大調整結構的力度。對民營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不注意結構調整,依舊按照以前的模式,以貼牌加工為主,走出賣勞動力的路子,那么即使給他們投資,也就相當于打了一針強心針,并不能夠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關鍵是要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因此,我認為,現階段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應該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而是要把握機會,保持清醒,及時調整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