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吐哈油田三塘湖原油外輸管道建設工地,負責施工的吐哈油建公司三塘湖管道項目部副經理馬國平告訴筆者,2.4公里的山路,拐彎有24處,但沒有損傷和砍伐1棵松樹。
正在建設中的三塘湖原油外輸管道是吐哈油田2008年重點工程,全長189公里。管道經過的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屬大陸性冷涼干旱氣候區,蒸發量是降水量的6倍以上,生態環境非常脆弱。
在巴里坤境內,天山南段陰面是全縣最大面積的天然林帶。西伯利亞落葉松植被覆蓋在天山上,不但滋養了馬鹿、野兔等野生動物,還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被稱為“綠色之肺”。專家稱,“綠色之肺”一旦被破壞,巴里坤將成為第二個樓蘭古城。
素有“云巔鳥道”之稱的南天山,是三塘湖原油外輸管道建設的最困難地帶。比多變的氣候、陡峭的山勢、堅硬的巖石、復雜的凍土層更難應對的是,如何保護“綠色之肺”。
為了避開一棵棵松樹,設計人員和建設單位多次現場踏勘,反復調整、修改、優化路線。施工中,油建公司舍棄大型機械化工程設備,采用繩索吊拉、人拉肩扛的方式,讓管道在林間蛇行。自動化焊接設備使不上勁,現場工人就趴在地上手工焊接,融化的冰水浸透工服也全然不顧。管道彎來拐去,不但提高了難度,加大了成本,增加了勞動強度,還延緩了進度。山上、山下兩個機組同時開焊,山上剛焊完2.4公里山路,而山下草原段早焊過20公里。
“如果不避松樹,進度會加快多少?”面對記者的假設,馬國平凝望著滿山松林說:“砍倒一棵樹只需幾分鐘,但要養成這樣的樹至少需要五六十年,我們決不能為了幾分鐘的痛快而做幾十年的罪人。”
其實,被保護的不僅僅是天然林,還有牧民賴以生存的草場。管道施工穿越草場時,吐哈油建公司采用人工方式剝離草皮,以免傷害草根。并妥善放置草皮,在管道下溝后及時回填熟土,重植草皮,恢復地貌。為了不影響牧民放牧,施工單位主動在牛羊進出地帶預留豁口,雖然增加了作業難度,加大了作業成本,卻贏得了當地牧民的信賴。一名電焊工告訴我們:“一次正在作業,恰遇一群綿羊穿越管道轉場,現場工人當即停工為羊群讓行。”
站在天山上俯瞰,映入眼簾的除了連綿的輸油管道,還有蔥綠的松林、潔白的羊群、碧綠的草原、裊裊的炊煙,這是石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