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如同坐上了“過山車”,原油期貨價格在年初“破百”之后,一路高歌猛進,不斷攀升。110美元、120美元、135美元,7月11日更是創下每桶147.27美元盤中新高。雖然油價近期急轉直下,短短一個多月內盤中跌破每桶112美元,但這一價格與一年前相比還是漲了60%。總的來看,國際油價仍然處在“高位震蕩”期。
作為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0%的進口國,我國經濟日益受到國際高油價的桎梏。處于調整階段的中國經濟如何渡此難關,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記者近日在走訪國內一些知名專家時,他們指出,如果不改變現有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將不得不大幅增加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進口,這不僅進一步加大對國內資源環境的壓力,也會給國際能源投機機構進一步炒作能源價格提供借口。
油價高漲,影響是多方面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雖然高油價會影響所有石油進口國,但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沖擊要比發達國家更大。由于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石油消費量下降、能源利用率提高以及通脹因素,發達國家有能力消化油價上漲的沖擊。對俄羅斯及中東、非洲一些產油國來說,油價上漲則是利好因素,有關機構已經調高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測。
“對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說,問題則比較嚴重。”周大地指出,一是這些國家經濟結構相對滯后,服務業不夠發達,更多依賴能源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增長,單位產值的耗油量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二是創新能力較弱,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發展比較慢,缺乏石油替代品;三是節能技術開發比較落后。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通過減少消費來應對油價上漲。
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石油是基礎能源,國際油價的上漲會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走高,盡管這種影響目前尚未反應到消費層面,但考慮到工業品領域價格的滯后性和長周期特點,從長期看,油價持續上漲可能增加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
最直接的影響是進口支付增加。據有關機構測算,國際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將直接導致我國全年購買石油多支出88億美元外匯。
真正讓專家擔心的還在于中國主要依靠制成品出口,消耗的是我國的人力資源與環境資源。同時,美元貶值和高漲的油價帶來了雙重壓力:辛辛苦苦積累的外匯儲備面臨貶值風險,而同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高油價幾乎成為中國無法避免的剛性開支,中國在生產出口產品的時候,還要支付更高的能源價格。這無異于一場對中國財富和資源的變相攫取。
高油價,考驗中國的經濟結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指出,國際油價持續高漲,已不是短期趨勢。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已給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負面影響。而隨著國際能源資源價格普遍走高,煤炭價格也出現大幅上漲。我國發電成本中煤炭價格所占比重較大,由于電價得不到及時調整,發電企業多發多虧,個別電廠甚至出現缺煤停機現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撇開短期的漲跌不談,世界油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呈上漲趨勢,到2001年以后漲勢加速,大的背景是全球性的能源緊張。可以說,這次油價上漲,與上世紀70年代由國際政治局勢動蕩造成的兩次石油危機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影響也將更加深遠。世界進入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高價能源時期,令人不安的是,我國對國際石油定價尚缺乏話語權。無論怎樣看,我國都不能不把高油價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性現實前提之一。
持相同看法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目前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是提高油價,二是使成品油價格機制走出去與國際接軌。林伯強表示,提高油價的方法肯定沒有價格機制走出去好,僅僅提高油價,油荒還是會出現的,我們應該做到的是油價國際漲、國內跟著漲,而不是跟著調。但是這樣做的同時,政府勢必應該對弱勢群體實行補貼,比如出租車行業。
根本性的措施是調整產業結構。馮飛說,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打擊很大,當時的日本以建立在低油價基礎上的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日本于是調整產業結構,開始發展高附加值的加工組裝業以及微電子行業。其成功經驗,對我國有借鑒意義。同樣具有戰略意義的是積極尋找和發展新能源,目前大的汽車制造國幾乎都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都與石油危機沖擊后的戰略調整有關。他們變壓力為動力,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總體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油價時代的到來,可能是我國經濟發生根本性轉變的一個契機。
馮飛認為,成品油價格偏低,不是“價”的問題,而是“稅”的問題。我國還沒有開征燃油稅,而在歐洲很多國家,稅占到油價的百分之七八十。
“當然,油價提高不能一步到位,必須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特別是要照顧一些困難或特殊群體的利益,比如使用農用車的農民。”他說,“可以運用財政手段,對抗風險能力弱的群體和交通運輸等行業進行定向補貼。”他還建議,在不提高總體稅率的前提下,調整汽車消費稅征管方式,向社會傳達更加明顯和強烈的節能政策信號。
人們高興地看到,去年至今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舉措:取消了553項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國家發改委先后出臺了天然氣、煤炭產業政策,以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使用結構。從去年12月1日起,我國實施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限制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資源性外資項目準入,同時進一步鼓勵外資進入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等產業。最近,我國相繼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節油節電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兩個文件。《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和《公共機構節能條例》也將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意味著我國將從經濟社會生活全方位入手,進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能源,應對高價能源難題。
談到節約能源問題時,周大地說,我國節能的空間很大。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加強節約,抑制不合理需求,發展更高效合理的能源消費模式,是積極應對高價能源的有效途徑。
專家為此呼吁,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已經伴隨著高油價的到來接踵而至,對此,我們不得不提高警惕。應對高油價帶來的風險,不僅需要有更為合理的匯率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減小對石油的依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只有在經濟結構、能源格局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承受得起高油價之重。
相關鏈接:
2008年1至8月份油價回顧
● 1月2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在歷史上首度觸及每桶100美元大關。
● 3月12日,紐約市場油價再創歷史新高,一度突破每桶110美元。
● 4月22日,紐約市場5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盤中一度達到每桶119.90美元,再次刷新盤中最高歷史紀錄。
● 5月5日,紐約市場6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盤中創下每桶120.36美元的歷史新高。
● 5月21日,紐約市場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大幅攀升并突破每桶130美元大關。
● 6月6日,紐約市場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在盤后電子交易中,一度達到創紀錄的139.12美元。
● 7月11日,紐約市場8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在盤后電子交易中,創下每桶147.27美元。
● 8月2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6.59美元,報于每桶114.59美元。
● 8月2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16美元,報于每桶116.27美元。
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
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學家估計,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
兩伊戰爭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
當時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在3個月的時間里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并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