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必須要解釋一下我們公司,Salamander Energy市值7.5億美元,我們可能存在的儲量大概6500萬桶油當量,大部分都在亞太區,我們2005年4月份成立的公司,在倫敦2006年12月主板上市,08年進入副10200指數,我們完全收購了一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我們發展很快,在過去兩年當中資產組合從五個許可證發展到二十一個專營區在五個國家。當我們成立公司的時候,曾經有人問為什么要挑亞太區作為我們的目標,其中一部分是我們三個創始人都在亞太區工作過,有很大的潛力,我們看到這個時機很對,因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了東南亞,很多投資者都逃離了東南亞,經濟在強勁復蘇和反彈的時候,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方面卻沒有太多的投資者回頭,特別是在美國。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套利機會,資產相對偏移,廉價,我們覺得像我們這樣小公司可以低價買入像北海,因為北海那個時候過熱,我們可以買入相對廉價的資產,運氣也不錯,因為經濟情況扭轉,否則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在這里發言,大家也不會相信我們在東南亞進行勘探開發的投資。
這張圖是我們融資成立公司以來做的第一張幻燈片,我們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非常均衡的資產組合,我們不是一個生產公司,勘探公司,我們什么都可以做一點,我們需要一個均衡的業務組合,所以有些人覺得我們是一個陸上天然氣公司,我們又買了一個海上石油天然氣印尼一個資產,他們說你是從岸上轉向海洋呢?其實并不是如此,我們的資產和業務組合應該是相對均衡一點的,這個也是我們一開始的策略,從生產、開發、勘探、評價最后就是前沿的勘探,都納入我們業務組合當中。我們也有一些自我的發展,今年收購了GFI石油天然氣公司,近期增長是因為并購使的我們公司業務發展,長遠來講,我們主要還是通過勘探、開發和前沿的勘探來進行公司自我發展的。這個是一個典型的模型,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公司要么是生產,要么是勘探公司,我們確實是致力于比較平衡的模型,這個模型是一個比較小規模的公司,但是我們的能力是前沿的。
這里是我們一些區內的交易,三條線表明了我們參與的交易,都是跟生產有關的。一開始交易額是比較小的,但是之后交易金額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拍賣,我們是主動出擊找一個收購對象,不是通過拍賣去收購,還是跟他們主動進行接洽,了解他們的資產組合,進行公司間的交易。因為我們發現這個公司出現了資金困難,所以要抓住機會,跟著進行兼并的活動。
剛才講了收購,從公司自我發展來講有一個模型,就是樞紐的模型,我們在一個油田有9.5%的權益,但是我們卻利用這9.5%的權益進行更多的評價,再進行前沿的勘探,就導致我們在這個區塊達到27%的權益,我們一開始有9.5恩%的權益,但是有這個數據之后,可以進一步把專營去的范圍擴大。我們目前在一個盆地是面積最大的運營商,通過開始專營區塊可以不斷進行勘探,最后擴大我們這個專營區的范圍。
左邊是產量,一開始大概是每天4000桶,預計到2009年每天產量達到1萬6千桶油當量。這個是我們的儲量,1600萬桶油當量的儲量,紅色部分是天然氣,綠色部分是石油,今年我們預計產量47%是天然氣,比儲量的比例稍微大一些,因為我們做各種收購活動之后,希望能夠應對短期的高油價以及長期油氣平衡問題,所以石油和天然氣我們希望能夠取得長期均衡的發展。
為什么我們會受邀來此發言呢?我們要談一下我們為什么進入深海的項目,這個也是我們會議的主題。
我們在Lumba的油井是在菲律賓的油田,我們是一個小公司,他們說深海確實有很大的潛力,否則的話我們也不會來這里開會,我們也會不斷開發區塊,但是我想講一下,深海對亞太區有什么樣的意義,對我們公司有什么樣的意義。大公司的重點從淺水轉向深海,對我們來講帶來了很多的機會,很多的資金轉向了深海的開發,大公司覺得深海更有潛力可挖,比如說天然氣,或者是石油,他們覺得深海里面的資源會更加豐富。我們是一個小公司,這個時候就是一個機會,小有可為,深海的領先者他們會是在墨西哥灣,現在轉向了亞太地區,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在中國包括哈斯可和印度的新興工業,都開始進軍深海的許可和專營區塊,這四個公司都找到了一些大型的油田。
我們一開始成立公司的時候,在過去一年半里面,我們發現本地的天然氣還是很有利可圖的,以前利潤率不高,但是我們覺得本地的天然氣價格大幅度上升,在印尼國內的氣價翻了一番,只花了三年,如果氣價是3美元的話我們就可以賺到錢。最近我們簽的和約價格拿到5—6美元,但是我們產量在下降,需求在增加,這個就代表需求缺口,所以確實這個市場的缺口會越來越大。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挑選了一些印尼天然氣銷售合同價格,我們覺得趨勢不錯,這個趨勢是向上的,可能到某一點會平穩下來,但是目前是上升趨勢,這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因為國內的氣價對于印尼來講比GOCa還要更快,這個是深水主要的作業者,但是在淺水并不是非常擅長,他們主要擅長于設備、機械服務,但主要是在深水方面。
我們也參與了兩個盆地的生產項目,包括我們成功評估了一個氣田,這個氣田是1100億立方英尺的氣田,在這個地區今后幾年每天的天然氣需求量將會達到2500億立方英尺,所以這個需求是非常大的。在加里曼丹島位置圖,我們在這個和一個南氣田在這個島附近。這里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產品可以出口,包括氨。
上面是需求線,是東加里曼丹島的需求,下面代表當地的產量或者是供應量,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量的缺口在拉開,07年的時候缺口每天7000萬立方英尺,到09年是1.2億立方英尺,到了2013年是2.5億立方英尺每天。這個就說明這個市場是有利可圖的,至少是需要得到滿足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人給我們提供這方面交易的邀約,包括LNG的項目,我們自己做了一下估算,我們覺得東加里曼丹島當地的生產可以做LNG的話,我們可以做液化天然氣來補充當地的需求。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二級市場,因為在這個盆地里面,如果雪佛龍開發深海氣田之后,就會不一樣了,現在來講原料是不足的,但是有一些運營商告訴我們像道達爾他們說如果我們找到新的氣田的話,他們會從我們這里買氣。當然我們不一定能夠液化天然氣的價格,但是肯定會比國內天然氣的價格要高。
另外一個地方我們發現一個需求的存在,就是Sumatra等有很多的氣田都在衰竭,包括旁邊一些LNG的項目,供應的氣田也在衰竭,在20、30年前天然氣是非常充足的,所以他們建了很多的廠,現在在80年代的時候,覺得都是不足以開發的,商業價值不夠的,現在因為這個地區液化天然氣的設施高度密集,這樣子的一種氣田也成為一種商業級的氣田可以進行開發。我們每天可以在這個油田出售1000立方英尺的天然氣。
我們可以看到需求中心,很有趣的一點就是這三個PIM,是一個化肥AAA,還有一個是紙漿造紙廠,大家也大量石油天然氣。他們都在這個地方開發氣田來滿足這個地區的需求。但是仍然不能夠滿足全部的需求,這個是兩個省的需求,供應之比缺口仍然是不小的,我們可以看到這里需求仍然非常大,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氣田,這個氣田就算規模不大,在開發方面也能夠應對缺口而有利可圖。
這是我們目前的狀態,我們比較擔心的一點就是目前做的不錯,三年以來基本上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到現在7.5億美元的市值,儲備也在增加,產量在增加,但是我們看到現在很多交易越來越少了,我們也知道這個是需要時間去不斷保持強勁的增長,我們當然也希望能夠在東南亞保持這種發展的步伐,能夠加強市場的地位。
但是印度也是東南亞對我們來講充滿了商機,因為它對能源非常渴求的一個國家,這個也是很大的國家,GDP每年7%左右,在2004年天然氣其占總能源需求的9%,但是全球的平均天然氣占能源比例應該達到21%,所以天然氣的供應行業主要是印度公司所主導的,BG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們覺得仍然有機會的,有一些地方可能別人做的不成功,我們希望可以進軍,把這個項目做好。在今后幾年我們覺得供應主要是來自于迪拜的氣田,這是一個深水的氣田,應該能夠在今年投產。印度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所以他們確實可以吸收和消化新增的產量,因為他的資源豐富,所以對天然氣的依存度也會越來越高,因為政府控制了天然氣的市場,但是我們可以在這種小批量的氣田當中有利可圖。
在印度尼西亞我們看到氣價增長的很快,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他們的差別在于印度是進口氣而不是出口氣,他們現在大概是每百萬BTU大概是18美元左右,價格上漲壓力也非常大,所以進口了更多的液化天然氣。大家可以從這里看到一些不同的數字,不同的公司像橋牌還有馬石油等等的價格情況,在這里面我不是印度在技術方面有多先進,只是我覺得他們在這方面發展的勢頭還是非常強勁的。
再來看一下印度洋氣價格的制訂,最低應該是4美元,因為未來通貨膨脹不會特別的劇烈,想在未來兩年或者是3—4年的價格略微有所提高,最終會達到6—6.5美元的價格區間。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公司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年我們也從原來一個簡單的地質方面的開發勘測公司,而我們剛買了泰國的一個海上油田,我們也在蘇門答臘島的北部有自己的油田,從而證明我們是非常合格的油田開發商和運營商,我們也希望在我們核心領域找到更多發展的機會。我們競爭對手非常強大,我們不想和沒有競爭能力對手的去打交道,我們會進一步采取并購的方式,我們在這方面非常的積極,現在也有項目在加速進行,我們也希望能夠獲得我們所說的大型并購活動。
剛才我們講重點區域當中我講到了印度,但是如果講到東盟十國,這里面有十個國家不同政治因素,肯定要把緬甸去除掉,在其他九個國家,這十個國家都有發展的機會,當然還包括中國、澳大利亞,這里講的雖然比較簡單,但是我想把我講的重點給大家解釋一下。
我也非常想告訴大家,我們也在一些其他項目取得成功,但是后來出現一些問題,就沒有在這里把這部分介紹給大家,謝謝各位。
(演講者:Andrew Coch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