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國百年來的發展,一部石油工業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石油裝備發展史。從早期進口的老式采油設備,漸進到生產配件產品,再到現在國產12000超深井鉆機、機電液一體化頂驅等一系列高科技、自動化鉆采設備,中國的石油裝備工業發生了從無到有、從進口到出口、從弱到強的一系列“巨變”。
這是一個發展式的“神話”。它的創造來自于中華民族的勤勞奮斗和集體智慧,來自于國家對石油裝備制造基地的建設及石油裝備工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歷經數次改革和資源重組,中國的石油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相當實力。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形成了穩固的石油裝備制造工業版圖——以“蘭州—寶雞”為中心的北方石油裝備制造基地。按照專業劃分,主要有鉆采裝備制造、石油專用管制造、石油動力裝備制造三大板塊,每一個板塊的龍頭企業代表分別是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寶雞鋼管有限責任公司、濟南柴油機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如今,中石油裝備制造業集群發展效應日益顯現,核心競爭力逐漸增強,國際化步伐越走越快。
上游業務一直是中國石化的“短板”。從上世紀60年代的江漢油田大會戰開始,當時出于對形勢的認識和為了會戰的需要,現在的江漢四機、三機分別從甘肅、新疆搬遷過來,儀表廠則是從大慶搬遷過來,到了改革開放前又建設了江鉆鉆頭廠、沙市鋼管廠,初步形成了實力強盛的江漢石油裝備制造基地的雛形。近年來,國家石油公司日益走向國際化,而國際石油公司紛紛調整發展戰略,調整方向之一,就是業務結構由多元化、分散化向歸核化、集中化轉變。在此大背景下,中石化提出強化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業務,彌補發展中的短板,以應對新時期激烈的市場競爭。
俯瞰全國,江漢油田不算大油田,其裝備制造業卻在市場上舉足輕重,占有相當份額。如今,江漢油田在石油裝備制造領域名聲鵲起,已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在南方形成我國石油裝備制造的另一個基地。小油田,大裝備。如何認識和發揮好這一特色,顯示著企業領導者的戰略眼光和決策膽識。江漢石油機械制造已成為江漢油田的主要經濟支柱和經濟創效板塊。中國石化現已明確提出,“要把江漢建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石化機械制造基地”。
南北基地,現已形成呼應之勢。無論是北方基地在強化,還是南方基地在突起,對我國石油工業來說,都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在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的道路上,它們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文來自 《石油與裝備》特刊 王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