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油公司應進一步深化石油工業的改革,使之更適應于當今世界石油工業環境的快速變化,并使之更具有競爭力。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明顯的比較優勢是擁有大量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人力資源,資本充裕也是它們新的競爭優勢。
國家石油公司(NOC)、跨國石油公司(IOC)和 油田服務公司(OFS)是石油工業的最主要的參與者。針對國家石油公司,有專家把其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產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例如沙特的阿美石油公司,委內瑞拉的PDVSA公司和墨西哥的PEMAX公司;一類是消費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例如中國的SINOPEC、CNPC和印度的ONGC。
美國的石油工業已有一百余年的發展歷史,現代石油工業的創造者洛克菲勒建立的標準石油公司曾壟斷了美國石油工業。20世紀初,通過反壟斷法的實施,美國政府將標準石油公司分解為33家獨立的石油公司,美國石油工業由壟斷走向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替代英國成為世界新霸主,通過控制中東石油和實施馬歇爾計劃,美國石油公司在短短的二十年間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石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埃克森、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展過來的。盡管美國的跨國石油公司從來都不是國家石油公司,但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借第二次世界大戰贏得的政治、經濟霸主地位和強權政治的大力扶持,就不會有它們今天的地位。
隨著殖民主義退出歷史舞臺,民族國家的興起,尤其是石油資源國有化運動和OPEC等國際能源組織的建立,跨國石油公司的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戰。
跨國石油公司的地位正在下滑,它們手中的油氣產量只占世界總量的14%;過去三年其石油儲量替代率都低于1,若包括天然氣的話,則稍高于1。國家石油公司掌握的探明儲量已超過了探明總儲量的80%,而跨國石油公司所控制的探明石油儲量還不到總儲量的10%。可以預期,跨國石油公司在油氣工業中的地位,將隨著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而進一步下降。
過去十幾年間,國家石油公司在石油工業中的地位正在崛起,它們不僅在上下游投資巨大,積極地參與更多的海外資源項目的投資,還通過購買和開發新的技術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除了資源國運用"國家力量"制約和消減跨國石油公司的能量外,油田服務公司技術能力的迅速提升,也為國家石油公司重大資源性項目避開跨國公司提供了可能性。
人類已進入21世紀,歷史不會重演,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和發展不可能重復跨國石油公司走過的道路。首先,不論是石油生產國還是石油消費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祖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能重復英國、美國的發展道路,用殖民主義或強權政治來幫助自己的國家石油公司來掠奪他國資源或搶占市場。第二,目前,所有國家對于石油資源的保護和價值最大化的努力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資源民族主義"就是對這種現象的一個概括。俄羅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的石油資源再國有化運動是"資源民族主義"的新注腳。 第三,油田服務公司已是技術的主要貢獻者和使用者,他們與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既可以加快項目的運作,又可以使國家石油公司無出讓資源權益的顧慮。
綜上所述,在石油工業領域,傳統的跨國石油公司正在沒落,正在尋求新的模式、新的出路。國家石油公司需要學習跨國石油公司先進的管理手段和項目管理模式,但發展模式不能模仿,因為歷史不會重演。
目前,中國已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離不開中國的進步。中國的石油工業不僅注定要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也要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的石油公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責任,并將毫不猶豫且自豪地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中國的石油公司應進一步深化石油工業的改革,使之更適應于當今世界石油工業環境的快速變化,并使之更具有競爭力。
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明顯的比較優勢是擁有大量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人力資源,資本充裕也是它們新的競爭優勢。其中,加速深化石油工業的改革,將生產要素盡快從"分封"中解放出來,以分工的方式大規模重組油田服務資源,中國油田服務行業將會在世界同行中顯示其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