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天然氣勘探開發進程,需要提高鉆速;能用氣體鉆井新技術的地方,就盡量用。這正是致力于提高鉆速的四川油氣田“降低氣體鉆井設備待命時間,提高利用率”的理由。
農歷正月初五,川中地區寒氣襲人,氣體鉆井作業4隊10名員工正在進行設備搬家作業。隊長黃樹昆告訴記者,又有新的任務在等著,完成001-6號井空氣鉆井作業,就會立即去新的井場。
上世紀60年代,四川油氣田開始探索氣體鉆井技術,近5年取得長足進步,形成空氣、氮氣、天然氣、泡沫、充氣等鉆井配套技術,不僅提高了鉆井速度,還在保護儲層、發現低壓氣藏、防治惡性井漏等方面凸現重要作用。這項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去年,堪稱四川油氣田應用氣體鉆井新技術的輝煌之年:氣體鉆井的平均鉆速同比提高43%,相當于同期泥漿鉆井的5.6倍;創造日進尺、單井進尺等5項全國紀錄,氣體鉆井新技術攻關也取得新進展。
實踐證明,應用氣體鉆井技術越多,平均鉆速就越快,年度鉆井進尺就會更高,油氣勘探、開發進程就會進一步加快。過去,四川油氣田鉆成一口超深井平均用時約530天。重點探區的超深井廣泛應用氣體鉆井新技術,已完成的6口超深井平均用時約180天。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四川油氣田今年的鉆井進尺計劃與去年的完成量相比,增加約20萬米。有關部門負責人堅信,在“不大幅增加鉆井隊”的情況下,只要集約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鉆速,就能完成鉆井任務。
這一思路在四川油氣田今年的鉆井工程部署中得到充分體現,主要措施包括4個方面:適當增加氣體鉆井設備、技術和操作人員,提高氣體鉆井作業能力;精心研究地層特性,多設計氣體鉆井的井段;優化運行,既不讓井場等待氣體鉆井設備,也不讓氣體鉆井設備等待井場;繼續開展“地層出水(油)風險識別及對策”等科技攻關,進一步發揮氣體鉆井技術的優勢。